你是不是也曾遇過這種狀況?滿心歡喜設計了一張超讚的海報,準備要印成 A1 大小,結果送印後卻接到印刷廠的電話:「哎呀,您這檔案的解析度不夠喔!印出來可能會糊掉喔!」或是你辛辛苦苦拍了張美照,想輸出成 A1 掛在牆上,結果洗出來的成品卻粗糙不堪,細節全都糊成一團。這時候,你腦中是不是會浮現一個大大的問號:「A1尺寸到底要多少像素才夠啊?」
內容目錄
Toggle什麼是A1尺寸?先來搞懂尺寸規格吧!DPI:解析度的靈魂所在A1尺寸像素計算:手把手教你算!A1尺寸在不同應用情境下的像素需求避免A1尺寸像素不足的慘痛教訓!我的實戰經驗談:從設計師角度看A1像素A1尺寸像素常見問題與深度解答結語
別擔心!你遇到的問題,很多設計師、行銷人員甚至是普通民眾都經歷過。今天,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「A1尺寸像素」的眉角,保證讓你從此搞懂,下次準備 A1 檔案時,絕對不會再踩雷!
快速解答:A1尺寸的像素到底是多少?
嘿,如果你現在很趕時間,想快速知道答案,沒問題!A1尺寸的標準尺寸是 594 x 841 毫米(mm),換算成英吋大約是 23.39 x 33.11 英吋。至於像素嘛,這就得看你的「解析度要求」了。以下提供最常見的幾種解析度下的 A1 尺寸像素:
一般網頁或螢幕顯示(72 DPI):約 1684 x 2384 像素。這種解析度在螢幕上看是夠的,但印出來絕對會糊掉喔!
大圖輸出或海報(150 DPI):約 3508 x 4967 像素。如果觀看距離較遠(例如戶外看板、展場背板),150 DPI 通常就夠用了。
專業高畫質印刷(300 DPI):約 7016 x 9933 像素。這是印刷業界公認的黃金標準,用於需要近距離觀看、講究細節的印刷品,像是雜誌內頁、高品質海報、畫冊等,絕對是你的首選!
看吧,同一個 A1 尺寸,因為應用情境不同,像素要求可是差很大呢!所以,千萬別只知道尺寸,卻忽略了解析度這個關鍵喔。
A1尺寸在不同解析度下的像素參考表
應用情境
建議DPI (每英吋點數)
A1尺寸像素 (寬 x 高)
備註
網頁、螢幕顯示
72 DPI
1684 x 2384 px
僅適用於數位顯示,不適合印刷
大圖輸出、戶外海報
100 – 150 DPI
2339 x 3311 px (100 DPI)3508 x 4967 px (150 DPI)
觀看距離較遠時適用
專業高畫質印刷
300 DPI
7016 x 9933 px
近距離觀看,要求細節的印刷品,最佳選擇
什麼是A1尺寸?先來搞懂尺寸規格吧!
在深入像素之前,我們先來把 A1 這個尺寸的「身家背景」摸清楚吧!A1 尺寸是國際標準 ISO 216 中的一個規格,它其實是從 A0 尺寸對半裁切而來,以此類推,A2 是 A1 的一半,A3 又是 A2 的一半… 這樣的好處是,不同尺寸之間始終保持著相同的長寬比(約 1:1.414),這對於設計排版來說真的超方便的啦!
A0: 841 x 1189 mm
A1: 594 x 841 mm (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喔!)
A2: 420 x 594 mm
A3: 297 x 420 mm
A4: 210 x 297 mm (最常見的影印紙大小啦!)
你瞧,A1 其實就是一個挺大的版面喔,適合做成海報、展覽圖、廣告看板,甚至是一些比較大的設計圖稿等等。正因為它面積不小,對於「清晰度」的要求自然就更高了,而這「清晰度」的關鍵,就藏在我們接下來要聊的「DPI」和「像素」裡頭啦!
DPI:解析度的靈魂所在
很多朋友常常把「像素」和「解析度」搞混,其實它們是兩個緊密相關但又不同的概念。「像素」是組成數位影像的最小單位,一個個小方格堆疊起來就形成了你的圖片;而「解析度」,通常我們會用 DPI(Dots Per Inch,每英吋點數)或 PPI(Pixels Per Inch,每英吋像素)來表示,它決定了在每一英吋的空間裡,有多少個點或像素。白話一點說,DPI 數值越高,代表在同樣大小的物理尺寸裡,容納的像素點越多,那麼圖像的細節就會越豐富,看起來也就越清晰細緻喔!
想像一下,DPI 就像是織布的經緯線密度,DPI 越高,線織得越密,布料就越細緻光滑;反之,DPI 越低,線織得越鬆,布料看起來就比較粗糙。對於印刷品來說,這個「密度」尤其重要,因為你的眼睛可以很輕易地看出這些「點」是否夠細緻、夠密集。
為什麼DPI對於不同輸出方式很重要?
印刷品: 印刷機是透過墨點來呈現圖像的,所以 DPI 直接關係到印刷品的細緻度。一般來說,人眼在正常觀看距離下,大約 300 DPI 就已經看不出像素點了,所以 300 DPI 被視為高畫質印刷的黃金標準。如果 DPI 太低,印出來就會看到明顯的「馬賽克」或模糊感。
螢幕顯示: 螢幕顯示是透過像素點發光來呈現圖像的,通常螢幕的解析度有自己的標準(例如 72 DPI 或 96 DPI)。雖然螢幕本身有其固定像素,但圖片的 DPI 仍會影響它在螢幕上呈現的大小。不過,對於網頁或數位展示,檔案大小會比超高 DPI 更重要,畢竟你不會希望一個網頁圖片載入半天吧!
A1尺寸像素計算:手把手教你算!
好啦,理論講了一堆,現在我們來實際操作一下,手把手教你怎麼計算 A1 尺寸所需的像素。這個計算方式很簡單,你只需要記住一個公式就好:
圖片寬度像素 = 圖片物理寬度 (英吋) × DPI圖片高度像素 = 圖片物理高度 (英吋) × DPI
我們知道 A1 尺寸是 594 x 841 mm。為了計算方便,我們需要先把它換算成英吋:
1 英吋 (inch) = 25.4 毫米 (mm)
A1 寬度:594 mm ÷ 25.4 mm/inch ≈ 23.3858 英吋
A1 高度:841 mm ÷ 25.4 mm/inch ≈ 33.1102 英吋
現在,我們就以最常見的「300 DPI 印刷」為例來計算吧!
範例:A1尺寸在300 DPI下的像素
寬度像素: 23.3858 英吋 × 300 DPI ≈ 7015.74 像素
高度像素: 33.1102 英吋 × 300 DPI ≈ 9933.06 像素
所以,A1 尺寸在 300 DPI 的標準下,大約需要 7016 x 9933 像素 才能確保印刷品質喔!是不是很簡單?只要搞懂這個公式,以後任何尺寸的像素你都能輕鬆算出來啦!
A1尺寸在不同應用情境下的像素需求
了解了基本的尺寸和像素概念後,我們來看看在實際應用中,A1 尺寸的像素需求會有哪些不同。
專業印刷輸出:追求完美細節
這是 A1 尺寸最常被使用的情境之一。想像一下,一張展覽海報、一幅藝術印刷品,或者需要近距離觀看的產品宣傳單,這些都要求極高的畫質。這時候,300 DPI 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! 雖然檔案會比較大,但這正是確保印刷品細緻、色彩飽和、銳利清晰的關鍵。如果你把一張只有 72 DPI 的圖放大到 A1 尺寸去印,出來的效果會讓你欲哭無淚,保證糊到你媽都認不出來!
我的經驗談: 以前剛入行的時候,就曾經因為沒搞懂 DPI,把客戶給的網路低解析度圖片直接放大去印 A1 海報,結果印刷廠打回來說畫質太差,根本印不下去。那時候真的是嚇出一身冷汗,趕緊跟客戶要高解析度的圖。從那以後,我每次承接印刷案子,第一件事就是確認圖片解析度,絕對不能再犯這種低級錯誤啦!
另外,專業印刷通常還會涉及到顏色模式的問題。我們平常在螢幕上看到的是 RGB 模式(紅、綠、藍),但印刷廠使用的是 CMYK 模式(青、洋紅、黃、黑)。如果你在設計時沒有把顏色模式轉為 CMYK,印刷出來的顏色可能會和你在螢幕上看到的不一樣喔!所以,在設定檔案時,除了尺寸和解析度,顏色模式也要記得設定成 CMYK 喔!
大圖輸出與招牌:遠觀的視覺震撼
A1 尺寸也常用於戶外大型海報、展場背板、店面招牌等大圖輸出。這類印刷品通常會有一定的觀看距離,例如在馬路對面、展場通道上。由於距離較遠,人眼對於細節的要求就沒那麼高了。這時候,如果你還堅持要 300 DPI 的話,檔案會超級大,傳輸和處理都會很慢,而且印刷廠可能也會跟你說:「沒必要啦,150 DPI 就很夠用了!」
通常,對於這類大型輸出,100 到 150 DPI 就足以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了。因為當觀看距離拉遠時,人眼會自動將圖像的像素點「融合」在一起,即使像素密度沒那麼高,看起來也還是很清晰的。這樣做不僅可以大大縮小檔案大小,也能加快生產速度,省下不少時間和資源呢!
網頁或數位展示:輕量化的需求
雖然 A1 是個很大的尺寸,但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將其內容以數位形式在網頁上展示,例如線上作品集、活動宣傳圖等。在這種情況下,最重要的就是「檔案大小」了。因為網路載入速度有限,過大的圖片檔案會讓網頁載入緩慢,影響使用者體驗。對於螢幕顯示,標準的 72 DPI 或 96 DPI 就足夠了。
即使是將 A1 尺寸的內容放在網頁上,我們仍會需要它在寬高比例上符合 A1 的比例,因此 pixel dimensions 仍然需要考量,只是 DPI 會被設定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數值。例如,一張 A1 的設計圖在網頁上可能只以縮圖形式呈現,或者需要放大查看細節,但無論如何,檔案大小的優化永遠是數位展示的首要考量。
設計與排版軟體設定技巧
好啦,知道這些理論之後,你該怎麼在你的設計軟體裡設定呢?這部分可不能馬虎喔!無論你用的是 Adobe Photoshop、Illustrator 還是 InDesign,設定檔案的「一開始」就非常重要:
新建檔案時: 當你開啟軟體,選擇「新建文件」時,請務必在「尺寸」欄位輸入 A1 的寬高(59.4 cm x 84.1 cm 或 594 mm x 841 mm),然後在「解析度」欄位輸入你需要的 DPI 數值(例如 300 DPI)。
色彩模式: 如果是印刷品,記得把色彩模式設定為 CMYK 顏色。如果是螢幕顯示,則維持 RGB 顏色即可。
預留出血: 印刷品通常需要預留「出血」(Bleed)空間,這是一個超出實際完成尺寸的額外區域,通常是 3mm 或 5mm,以防止印刷裁切時產生白邊。所以,你的實際畫布尺寸會比 A1 再大一點點喔!
置入圖檔: 在置入任何圖片到你的 A1 文件時,請確保這些圖片本身的解析度足夠高。千萬不要把一張很小的圖直接放大到佔滿 A1 版面,那樣只會得到一顆「馬賽克」喔!檢查圖片解析度的方法也很簡單,通常在圖片檔案的屬性或設計軟體的「連結」面板中都能看到。
避免A1尺寸像素不足的慘痛教訓!
「低解析度圖片放大」絕對是設計領域最常見也最致命的錯誤之一!很多人以為只要把小圖拉大,就能印出大圖,這是個天大的誤解啊!就像你把一顆小小的水果放大一千倍,它只會變得模糊不清,並不會變成巨型水果一樣。
常見錯誤與迷思
迷思一:直接放大網路圖。 網路圖片通常為了載入速度,解析度都很低(72 DPI 左右),直接放大印 A1 尺寸,就是等著收到模糊不清的成品。
迷思二:只要檔案夠大就好。 檔案大小和像素是正相關,但並非絕對。一張低解析度的圖即使被「拉伸」到檔案很大,它的實際像素資訊並沒有增加,一樣會糊掉。
迷思三:螢幕上看起來很清楚就沒問題。 螢幕顯示的原理和印刷不同,你螢幕上看起來很清晰的圖片,印出來可能完全不是那回事。相信我,眼睛是會騙人的!
如何確保你的A1檔案「畫質滿滿」?
為了避免讓你的心血白費,甚至導致客戶不滿,以下幾點是我的誠心建議,也是我在實務上不斷驗證的黃金法則:
從高解析度源文件開始: 這是最根本、也最重要的一步。如果你打算印 A1,請確保你的原始圖片、照片、Logo 等素材,本身就擁有足夠高的像素。照片請使用單眼相機或高畫素手機拍攝的原圖;Logo 如果是向量圖(如 AI、EPS、SVG 格式),那最棒了,因為向量圖無論怎麼放大都不會失真!
善用向量圖形: 對於文字、圖標、幾何圖形等,盡量使用向量圖形軟體(如 Adobe Illustrator)來設計。向量圖形是基於數學公式繪製的,而不是像素點,所以它在任何尺寸下都能保持完美清晰度,這是位圖(點陣圖,如 JPG、PNG)無法比擬的優勢。
確認圖片連結狀態: 在設計軟體(尤其是 InDesign、Illustrator)中,置入的圖片通常是「連結」狀態。在輸出前,務必確認所有連結的圖片都存在、且解析度正確。如果連結的圖片被移動或刪除了,輸出時可能會變成低解析度的預覽圖,或是直接消失。
色彩模式轉換: 確認你的檔案在輸出前已經從 RGB 轉換為 CMYK。這一步可以避免印刷時出現顏色偏差。
「軟打樣」或預覽模式: 許多設計軟體都有「預覽模式」或「軟打樣」(Soft Proofing)功能,可以模擬印刷後的顏色效果。雖然無法 100% 準確,但可以作為一個參考,讓你提前發現顏色上的問題。
與印刷廠充分溝通: 最最重要的一點!在送印前,務必與你的印刷廠充分溝通。他們可以給你最專業的建議,例如最佳的 DPI 數值、出血設定、檔案格式要求等等。有些印刷廠甚至會提供免費的檔案檢查服務,他們會幫你檢查檔案是否符合印刷標準,這對你來說簡直是救星啦!
我的實戰經驗談:從設計師角度看A1像素
做設計這麼多年,我跟 A1 尺寸的案子可說是「交手」無數次了。我發現,很多時候客戶對於「A1」這個詞只有模糊的概念,只知道「很大張」,但對於背後的像素、解析度,甚至是印刷流程的眉角,幾乎是一無所知。所以,當我接到這類型的案子時,我都會主動跟客戶溝通,幫他們釐清這些觀念。
記得有一次,一位客戶興沖沖地跑來,說要印一張 A1 的「結婚週年紀念海報」,而且是要掛在婚宴現場的。他興高采烈地傳了一張手機自拍照過來,說:「就用這張,我覺得很美欸!」我一看,哇勒,那張照片連 2MB 都不到,明顯就是手機縮圖後的照片,解析度低到不行!如果直接印成 A1,新郎新娘的臉恐怕會變成「積木人」吧!
我當時就很委婉地跟客戶解釋:「這張照片像素不夠喔,印 A1 會糊掉,到時候大家遠看都會覺得怪怪的。我們來想辦法看看有沒有更高解析度的原圖,或是考慮換一張其他角度的婚紗照?」客戶聽了有點失望,但最終還是接受了我的建議,回去找了高畫素的婚紗原圖給我。成品出來後,客戶非常滿意,還特地跑來跟我道謝。這讓我深深體會到,設計師不只是負責「美觀」,更是要替客戶把關「品質」,很多時候,主動教育客戶、解釋專業細節,才是最能建立信任的關鍵啊!
還有一次,是設計展場的 A1 背板。由於背板通常是遠距離觀看,我跟印刷廠溝通後,決定使用 150 DPI 的設定,這在檔案大小和輸出品質之間取得了一個很好的平衡。如果我一開始就堅持 300 DPI,不僅檔案傳輸會變慢,印刷時間可能也會拉長,成本也可能提高。這說明了,「最佳」的像素並非一成不變,而是要根據「應用情境」和「觀看距離」來彈性調整的喔!
A1尺寸像素常見問題與深度解答
既然我們都聊到這裡了,不如再把一些你可能想問,或是別人常問的問題拿出來,深入聊一聊吧!
Q1: A1尺寸到底多大?用公分或英吋怎麼記比較好?
A1 尺寸是 594 毫米 x 841 毫米。如果換算成公分,就是 59.4 公分 x 84.1 公分。那英吋呢?大約是 23.39 英吋 x 33.11 英吋。
其實,這三個單位都很常用,怎麼記比較好,真的看個人習慣和應用情境喔!
毫米 (mm): 這是國際標準的精確單位,印刷廠和設計軟體內部最常用毫米來定義尺寸。如果你追求絕對精準,記毫米就沒錯啦!特別是在設定設計軟體時,直接輸入毫米會是最直觀的。
公分 (cm): 對於台灣一般民眾來說,公分是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單位。例如,你在量身高、買衣服時,通常都會用公分來溝通。所以,如果你只是想有個大概的概念,跟別人說明 A1 有多大,用公分來描述會更容易理解:「喔,A1 就大概是你家餐桌長邊的一半多一點啦!」
英吋 (inch): 英吋在歐美地區和印刷、攝影領域中非常常用,特別是當我們談論到 DPI(Dots Per Inch)或 PPI(Pixels Per Inch)時,英吋就成了計算的基礎單位。所以,如果你是設計師或需要自己計算像素,那麼記住英吋會非常方便。我個人在設定解析度時,心裡都會自動把公分或毫米換算成英吋來計算像素,這樣比較能確保精確度。
Q2: 為什麼我用手機拍的照片不能直接印A1海報?
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!手機相機現在很強大沒錯,拍出來的照片看起來也很漂亮,但要直接印 A1 海報,通常還是會有問題。主要原因有幾個:
首先,雖然現在手機相機的「畫素」很高,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畫素,但畫素多不代表它在「物理尺寸」上適合放大。手機感光元件尺寸相對較小,即使畫素高,每個像素點接收到的光線資訊也有限,在放大時細節容易丟失。
再來,手機照片在儲存時,為了方便分享和節省空間,通常會經過壓縮,這會導致照片的原始細節和品質有所損失,DPI 也會被設定在一個較低的數值(例如 72 或 96 DPI)。當你把這種經過壓縮、低 DPI 的小尺寸照片硬是放大到 A1 這麼大時,原本不明顯的像素點就會被「拉伸」開來,圖像就會變得模糊、顆粒感重,甚至出現「馬賽克」效果。就像你把一個小小的樂高積木人,硬要當成真人比例來看一樣,細節會完全消失,只剩下粗糙的方塊。
所以,如果你真的想把手機照片印成 A1 海報,最好的辦法是確認你的手機相機設定為「最高畫質」模式,並且使用「原始檔案」(通常未經社群軟體壓縮的檔案),然後再評估它的像素是否能達到 A1 300 DPI 的要求。如果真的不夠,你可能需要考慮找專業的攝影師拍攝,或者使用一些 AI 影像增強工具(但效果仍有限,不保證能達到印刷級水準喔!)。
Q3: 如果我只有低解析度圖片,硬要放大印A1會變怎樣?
哎呀,這真的是設計師們最怕遇到的惡夢了!如果你手上只有一張低解析度的圖片,卻硬要放大印 A1,那結果就是一個字:「慘!」
影像模糊、失真: 這是最明顯的狀況。圖片會變得不清楚,細節完全消失,線條邊緣也會變得模糊、鋸齒狀,完全失去應有的銳利度。
出現「馬賽克」效應: 因為每個像素點被強行放大,原本緊密排列的像素會被「拉開」,形成一個個明顯的小方塊,圖像看起來就像打上馬賽克一樣,非常粗糙,專業度盡失。
色彩不均、色塊: 低解析度圖片的色彩資訊也會因為放大而被「稀釋」,可能導致色彩漸層不自然,出現色塊或色彩斷層的現象。
簡而言之,強行放大低解析度圖片,就像你把一張模糊的照片印出來,再用放大鏡看一樣,只會看到一堆不清楚的點和塊。所以,除非你追求一種「模糊藝術」的效果,否則這種做法絕對要避免喔!真的沒有高解析度圖片時,寧可考慮改用文字排版、向量圖形為主,或者找尋其他替代方案,也不要硬是把低解析度圖片放大輸出。
Q4: 我用設計軟體設定A1尺寸,解析度應該設多少才保險?
用設計軟體設定 A1 尺寸時,解析度設定是重中之重!
如果你是要用於專業印刷輸出,例如高品質的海報、展覽圖、藝術品複製等,那麼請毫不猶豫地將解析度設定為 300 DPI。這是業界的黃金標準,可以確保圖像在近距離觀看時依然細緻、清晰,不會有任何顆粒感。雖然檔案會比較大,但這是品質的保證。
如果你的 A1 輸出物是屬於大圖輸出或戶外看板、展場背板,通常觀看距離會比較遠。在這種情況下,你可以將解析度設定在 100 到 150 DPI 之間。這樣可以在保證一定清晰度的前提下,有效降低檔案大小,加快輸出效率。畢竟,一個大大的看板,觀看者通常不會貼上去看細節嘛!
如果是用於網頁或數位展示,雖然 A1 尺寸的物理大小很大,但在螢幕上顯示時,通常會被縮放。這時,72 DPI 或 96 DPI 就足夠了,主要是為了優化檔案大小,確保網頁載入速度。此時像素量反而比DPI更重要,也就是確保總像素數足以在螢幕上清晰顯示。
小提醒: 在 Adobe Photoshop 或 Illustrator 等軟體中設定時,除了 DPI,別忘了檢查色彩模式是不是 CMYK(用於印刷)或 RGB(用於螢幕顯示),以及是否已加上出血(Bleed)設定,這些都是影響最終成果的關鍵細節喔!
Q5: A1海報印刷時,除了像素,還有什麼要注意的眉角?
哇,問到重點了!A1 海報印刷可不只是像素夠了就萬事OK喔,還有很多「眉角」要注意,這些細節往往是影響最終品質和成本的關鍵!
出血設定 (Bleed): 這是印刷最最基本的概念之一!為了避免裁切時產生白邊,設計檔案時,你需要把背景圖案或顏色「超出」實際完成尺寸一點點,通常是 3mm 或 5mm。這個超出邊界的部分就是「出血」。印刷廠在裁切時,會沿著實際尺寸線裁切,多出的出血部分會被裁掉,這樣就能確保邊緣完美無缺,不會有惱人的白邊出現。
安全線/安全範圍 (Safety Margin): 與出血相對應的是「安全線」或「安全範圍」。這是一個比實際完成尺寸稍微往內縮的區域。所有的重要文字、Logo 和圖像都應該放置在這個安全範圍內,以免在裁切時被切到,或因為距離邊緣太近而顯得擁擠。通常安全範圍會比出血線再往內縮 3mm 到 5mm。
色彩模式 (CMYK vs. RGB): 前面有提過,但真的太重要了,所以再強調一次!設計時請務必使用 CMYK 色彩模式(青、洋紅、黃、黑),而不是 RGB(紅、綠、藍)。螢幕顯示是用 RGB,印刷是用 CMYK,兩者的色域不同。如果你用 RGB 設計去印刷,出來的顏色可能會「跑掉」,跟你在螢幕上看到的有落差,例如紅色可能變成橘紅,藍色可能變成紫色,這種情況可是很常見的喔!
檔案格式: 送印前,通常印刷廠會要求提供特定的檔案格式。最常見且推薦用於印刷的格式是 PDF/X-1a 或 PDF/X-4。這些 PDF 格式是專為印刷優化的,能夠確保文字、圖片、顏色等元素在跨平台傳輸時不會出錯。此外,高解析度的 TIFF 檔或 PSD 檔(Photoshop 原檔)有時也會被接受,但 PDF 還是首選。記得,千萬不要直接給 JPG 或 PNG 檔去印刷,這些格式雖然常見,但通常會壓縮圖片,且不支援 CMYK 顏色模式,不適合專業印刷。
文字是否轉外框: 如果你的設計中有使用特殊字體,在送出檔案給印刷廠之前,請務必將所有文字「轉外框」(或稱「建立輪廓」、「曲線化」)。這樣做的目的是將文字轉換成向量圖形,即使印刷廠沒有安裝你使用的字體,也能正確顯示,不會出現「掉字」或字體變形的問題。如果忘記這一步,很有可能你的海報印出來,字體變成印刷廠預設的字體,那可就毀了!
紙張與後加工: 除了檔案本身,也要跟印刷廠確認你想選用的紙張材質(例如:銅版紙、雪銅紙、特種紙等),以及是否需要後加工(例如:上亮膜、霧膜、局部上光、裁形等)。不同的紙張和加工方式會大大影響海報的最終質感和成本喔!
觀看距離: 再次強調觀看距離!這是影響解析度設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。越近距離觀看,需要的 DPI 越高;遠距離觀看,DPI 可以適當降低。所以在設計初期,就要想清楚你的 A1 海報最終會在什麼情境下被觀看。
結語
哇,一路從 A1 尺寸的定義、像素的計算,到不同情境的應用,再到實戰的眉角和常見問題,我們是不是把「A1尺寸像素」這件事聊得超級透徹了呢?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徹底搞懂 A1 尺寸和像素之間的奧秘,從此不再為解析度問題而頭痛!
記住,在數位時代,一個高品質的 A1 印刷品,不僅能為你的品牌或活動加分,更能為觀看者帶來絕佳的視覺體驗。而這一切的基礎,都始於你對「像素」和「解析度」的深刻理解與精準掌握。下次再遇到 A1 尺寸的需求時,你就能自信滿滿地準備檔案,印出讓你和大家都驚豔的成品囉!祝你設計印刷都順利啦!
相關文章